主页 > 商务调查 > 商业情报调查 >

商业情报搜集方法

2017-03-29 13:10 | 来源:未知

  许多国家的情报组织和情报人员都承认,他们获得情报的大部分来自于公开渠道:报纸、杂志、书籍、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商业性出版物、产品资料、专利资料、音像资料以及广播、电视等。美国中情局第五任局长艾伦·村勒斯说道:“公开渠道来源的情报是从报纸、书籍,学术和技术刊物、政府公报、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方面搜集的。即便是一本小说或者是一个戏剧,也可能包含着关于某个国家的有用情报。”"通过对许多国防专业刊物的仔细研究,所能了解到的一个国家军事潜力情况,比一个间谍秘密工作几年所发现的还要多。"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杰·希尔斯曼对克格勃从公开渠道搜集西方情报的事实作过深入研究,说道:"关于经济和科技情报,在西方,大部分可以从公开或半公开的来源搞到手。因此,克硌勃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手段获得所需情报的75%到90%。""如果克里姆林宫不得不在策反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订阅《纽约时报》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它将选择《纽约时报》。"

  有些数字可能带有政治宣传色彩,掩盖非常情报活动,但是公开渠道大有作为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究其原因可从以下方面得到解释。

  第一,情报的本质是知识,是关于某种决策、意志、行动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它们既可来自于公开渠道,也可来自于非公开渠道,只要能满足需求者的上述需要,即可称为情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是聚集知识的宝库,只要认真发掘,定会有所收获。当然,公开渠道的情报大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和不完整的。侦探凭着他们特有的嗅觉和本领,经过系统地收集、整理、甄别、加工和分析研究,便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甚至重在发现。比如关于某一问题的系统的知识和概念。

  美国洛克希德新技术开发公司前总工程师,外号叫"凯利"的克拉伦斯·约翰逊,1994年10月向《大众科学》杂志首次透露:1975年7月该公司着手研制隐形飞机时,最初的一项重要设计理论不是来自于美国人,而是前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凯利"说道:"这是一篇看来平淡实际上很深奥的文章,说是把飞机表面设计成数千个平面三角形,使用某些可以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便可使飞机在雷达屏幕上消失。"工程师德尼斯·奥夫霍尔翻译和发现了这一情报,"凯利"和助手们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比照美国D-21型遥控间谍飞机的外形,制造出了一架10英尺长的模型进行实验,当模型上升到1500英尺时,突然从雷达上消失了,实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隐形飞机问世后,公司的利润增加了60多亿美元。1989年12月美国出兵巴拿马,将多次参与国际武器走私、贩毒、为黑社会"洗钱"的诺列加总统捉拿到美国受审,在此次行动中首次使用了隐形飞机。

  美国中情局第四任局长沃尔特·史密斯曾以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一些大学中物色了一些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学者,交给他们一些一般公众都有可能接触到的报纸、杂志、学术研究报告、政府公报、演讲记录等,让他们从这些公开资料中,做出"苏联将如何评价美国的国防力量"的结论。专家经过研究之后得出一个使史密斯非常惊讶的结论:"苏联人如果得到这些资料并且进行同样的分析研究,只需用两周时间,就可以对我国国防力量的大部分情况做出重要而正确的判断;报告送到杜鲁门总统手上,他看后惊呼:"我们秘密情报的95%,被报纸和专业杂志发表了。"

  70年代中期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收到一份题为《核弹制造方法》的研究报告,他为报告中的精湛设计所吸引,说道:"迄今我看到的报告中,它是最详细、最全面的一份》"但是他没能想到,这份400多页的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出自哈佛大学经济专业大学生迪米特瓦·麦特之手。麦特的资料来自于图书馆。

  第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功能是传递信息,为了吸引读者,十分重视新闻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此目的,编辑、记者竭力从各个渠道包括非正式渠道、非常渠道采访新闻,其钻营性有时不亚于职业私家侦探,有些信息成为侦探们唾手可得的情报或线索。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1枚火箭运载并发射成功了3枚人造卫星,新华社奉命作了简要报道。3颗卫星重量、用途、是否处于同一轨道等情况,则作为国家机密不予透露,许多国家的情报人员到处打探。9月22日,一家地方广播电台却擅自组稿《太空奥秘夺桂冠》,予以播发。23日一家地方报纸步其后尘,又以《我国第九颗人造卫星》为题,详细报道了1箭3星的发射情况、轨道数据、地面观测站的遥测频率等资料,并附有3颗卫星的照片和卫星总装车间的照片。其报道可谓详之又详,滴水不漏。许多外国政府对此举困惑不解。

  改革开放后,一位爱国的华侨科学家为支援国家四化建设,秘密地向我国赠送了一种有机催化剂--高效糖化酶,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家报纸探察内情背景后予以公开报道,这位爱国科学家所在国家安全机关闻讯后,对这们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和追捕。

  有人说报纸是新闻洞,也是重要的情报源,此言极是。

  第三,国际互联网络正在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1999年上网人数将达到1.47亿人,工商企业、政府、社会团体和组织也纷纷上网。互联网上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不受国家地域局限,人人都是信息的汲取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不加滤波的信息和真正水平传递的信息,从而成为侦探掘取情报的源泉和矿藏。

  1996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西方七国部长级会议上,加拿大长劳埃德·阿克斯沃西忧心地向与会者进述一件事:前不久,他11岁的儿子,竟然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自制炸弹的资料。那里不仅提供制造、安装炸弹必须的一切专业知识,还提供从哪里购买制造炸弹的原料或代用品,教授怎样用普通材料制造杀伤力巨大的炸药。介绍上述知识的是一本《恐怖主义者手册》,只要上网,任何人都能轻易查到。对以上情况表示忧虑的远不止阿克斯沃西一人,关于小学生从互联网上学到知识、制造出炸弹的事屡见报道。德国一名12岁的少年依照互联网上的教诲,在自家地下室中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微型原子能发电站,使全家用电自足。如今恐怖分子从网上学做炸弹、原子弹早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所有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或建立公告板,包括计算机黑客、黑手党徒、邪教组织、妓女、精神病患者、走私贩。据有人统计,仅私售枪支的站点就多达数百,专门教授黑客技术,计算机病毒技术的站点数以百千。1998年到1999年我国侦破的计算机黑客案件中,为数不少的少年黑客的技术就是取自于互联网。私家侦探作为专业获取情报的高手,国际互联网必将成为其淘金的好去处。

  秘密解密后成为非密,进入公开渠道,是其成为情报源的又一大原因。任何秘密都有一定的保密期,超过了保密期,秘密变成非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保密的东西就太多了,需要增加人力、场地、设备、经费,从而使保密工作不胜负担,真正需要重点保护的核心秘密反而保护不好。过分的保密,不必要保密的事情也保密,客观上也限制了知识、信息的交流,对社会非但无益而有害。据报道,截止于1993年,美国仍有6000项重要科学发明被列为国家级秘密严加保护,不许申请专利,不许散布和传播。其中有些发明是40年代的产物。1992年美国政府共产生了630份保密文件、资料,约1800万页;同年解密的文件、资料只有940万页。政府每处支出的保密费约140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支付给了私家保安公司。如同将政府机关、国家首脑官邸、国家监狱交由私家保安公司收到的费用远低于政府管理时支出的费用。尽管如此,保密仍然是政府和公司的一项沉重负担。减轻负担的惟一有效办法是保重点、保核心、压缩保密文件、资料总量。对保密期限已到的文件、资料解密,送入非保密性文献馆、资料馆中保存;少数不宜继续保存的予以销毁。

  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公司或个人进入公开渠道的文献、资料、科技成果等,成为另外一些国家、集团、公司或个人所需要的情报。对某一种事情采取保密措施,大凡是因为涉及当事者的某种利害关系:经济的、技术的、安全的或政治的、军事的等。当事过境迁,利害关系变化或解除时,便可解除秘密,使其成为非密。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其他人来说仍然具有某种利害关系,具有使用价值,构成了潜心猎取的情报。譬如窃听器,在西方国家中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技术保密,已无必要。但对于其他刚起步的国家和制造商来说,很难一步跨入第五代,转而从第二代第三代起步研究制造,那么该方面的技术、资料便构成了重要情报,只需从公开渠道着手便可轻易到手。泠战结束后,包括许多盟国在内的国家的产业间谍蜂拥美国,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偷美国热,原因正是由于美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有着巨大的差距,使他人有东西可求,有内容可偷。发展不平衡使传播知识、住处的大众传媒渠道,成为有利可图的情报源,应当更加重视和利用。

  有人对从公开渠道收集情报持怀疑态度,认为情报属于保密范畴,只能从非公开渠道发掘,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有人从公开渠道收获甚少,主要是方法不得当。

  并非所有人都能从公开渠道发掘到需要的情报,它需要专业知识、技巧以及方法、毅力等,还要克服情报污染、资料零散等问题,要求侦探有较高的素质。前苏联情报学家里·布里留恩说道:"情报是对于任何汲取者都具有同一数值的绝对性;另一方面,情报的价值对于不同的汲取者,按其对情报的领会能力和吸收能力,则又是具有不同数值的相对性。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爱因斯坦折定理大概比起报纸上新闻的价值要大得多,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新闻可能有价值,也可能没有价值;而相对论几乎肯定对他没有价值。"情报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侦探训练有素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情报意识。不能从公开渠道汲取情报的侦探不是一个合格的侦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