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起底辣条产业:问题辣条河南湖南最多 利润高达50%
2017-06-06 10:35 | 来源:未知
“容我吃包辣条压压惊”,这个段子一度让辣条晋升为“网红食品”。这种面制品是主要的“五毛零食”,但伴随着廉价的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行业的无序野蛮生长问题。
新京报记者近日梳理发现,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在通报的180起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要原因,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占68起,甜蜜素超标占30起。
辣条制作生产的低门槛,也使得小作坊盛行。在131家企业中,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占比为37.4%,因此外包装标识内容缺失或不全,也是辣条行业的一大问题。
目前,各地部门正在加大对辣条等零食的打击治理工作。今年5月,北京市食药监局在对市区部分批发市场进行“飞行检查”后,启动了包括辣条在内的“五毛零食”专项治理行动,问题辣条将一律下架停止销售。
添加剂问题 甜味剂、微生物超标最高达四成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5年至2017年5月间,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显示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从具体不合格问题来看,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甜味剂超标是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其中甜味剂和菌落超标过半。
统计结果显示,195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这三种甜味剂出现了64次,占32.82%。其中,根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糖精钠不能用于调味面制品。
同时,共有79批次因微生物超标被通报,占40.51%,一些批次还同时存在添加剂超标、菌落总数超标等多项问题。比如2016年河南省尉氏县杏媛食品厂生产的小苹果(调味面制食品)因甜蜜素和菌落总数同时超标被通报。
问题品牌 湖南河南占了七成多
从不合格产品的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与湖南省为不合格辣条的重灾区,当地生产企业被通报次数占据了前二。其中河南省通报了78起,共计86批次,占总批次的44.1%。湖南省通报了54起,共计55批次,占总批次的28.2%,这“两南”地区,占了全国通报总数的72.93%,批次占72.3%,此外,安徽省通报了15批次。
而查处批次最多的品牌也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河南,其中湖南占了一半以上。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湖南岳阳市杨阿婆食品厂生产的“阿婆传奇”湘式挤压糕点,5批次产品不合格,原因均为柠檬黄、胭脂红超标,排在不合格品牌榜首。而四川省德阳市多亮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坤煌”辣条在2017年被检测出4批次不合格,位居第二,为柠檬黄等着色剂检出。产地为湖南的“晏子食品”,3批次菌落总数超标;产地为河南的“小龙女”和“湘川王”各有2批次不合格。
值得注意的是,辣条知名品牌“卫龙”也上过黑榜。2016年11月24日,宁夏食药监局官网发布抽检信息,标称生产企业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卫龙”调味面制品因检出甜蜜素,被列为不合格产品。
与通报厂家数量之多形成对比的是,拥有注册商标的厂家之少。新京报记者通过各地方工商局进行企业名称检索,发现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占通报辣条生产企业总数的37.4%。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辣条售价比较低,是“五毛零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产品,而这也意味着进入辣条行业的门槛之低,并且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资金的要求不高,因此,辣条企业野蛮生长,同时也伴随着乱象丛生。
“五毛零食”利润空间超50%
近年来辣条行业发展迅速,产值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周边销售,青少年儿童特别是中小学生是主要消费群体。
2017年5月,新京报关注辣条食品,记者走访北京市郊区一些小学附近商铺,发现辣条是销售的主力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边远农村等是辣条企业的生产集中区域,学校周边商店、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则是辣条销售的集中场,发现辣条食品普遍存在包装标识不清楚、产品过期等问题(见新京报5月19日《“五毛零食”扎堆农村学校周边部分零食食品添加剂超标》报道)。
同时,辣条作为网红零食在电商平台同样畅销。在天猫商城,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上百个辣条品牌销售,以500g包装产品为例,其销售价格从5.8元至38.41元不等,平均价格在10元/500g左右。
一款卫龙旗下名为“亲嘴条单支小辣条”零售价为0.38元,即为19元/500g,阿里巴巴采购网站某商家给出的这一产品批发价约为0.15元。以此来估算,其利润空间超过50%。数据显示,这一款产品的30天成交额为7.77万元,即卖出了51.8万支。
根据辣条发源地之一湖南平江县食品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有面筋食品(辣条)厂家1000余户,产值至少达到500亿-600亿元,湖南与河南各占半壁江山,仅湖南平江一县辣条年总产值200亿元,占湖南面筋食品销售量的67%,占全国面筋食品销售量的40%。而这种面筋制作生产对技术、资金的门槛不高,原本做酱干制品的作坊、工厂纷纷开始进军辣条行业,形成了批量化复制,并迅速蔓延到了全国。
辣条缺乏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福建、河南、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均对调味面制品进行过专项抽检,2015年,河南省食药监局启动了辣条集中整治活动,集中销毁70多吨标值100余万元的不合格辣条及不规范包装材料。同样在2015年,安徽省食药监约谈了省内49家辣条企业,发现99%标签标注不合格,多数产品的名称和内容严重不符,责令整改。
事实上,辣条行业发展至今,一直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最新的相关文件出台于2015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的《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的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根据调味面制品的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将其纳入“方便食品”实施许可,作为单独单元,生产许可证内容为“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
2016年12月8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制定项目启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标准立项的要求,预计在2017年10月,调味面制品的国家标准将完成制定工作,正式上报国家等待批复并发布。
目前也有不少地方标准出台。2007年,湖南三家辣条企业与平江县食品行业协会,联合申报面筋行业的地方标准,出台了《湖南省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在随后的标准升级中,对色素等食品安全添加剂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定。
除生产标准未能统一外,检测标准也有差别。在梳理中新京报记者还发现,对于辣条究竟是一种什么食品,是否允许添加甜蜜素,添加限量为多少,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检测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在因甜蜜素问题被查处的64批次中,因甜蜜素超标的有58批次,而把检出甜蜜素作为不合格的仅有6批次。
提醒
油盐甜“三高” 辣条不宜多食
北京市食药监局委托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近日对97个“五毛零食”样本的脂肪、钠和甜蜜素进行了专项营养含量测定。其中,调味面制品54个、调味豆制品43个。结果显示,“五毛零食”呈现油盐甜“三高”,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利。
检测数据显示,68.5%的调味面制品样本钠含量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食用不到200g此类产品,钠的摄入量即达到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同时有近1/3的样本脂肪含量达到20g/100g以上。
北京市食药监局风险监测处负责人张卫民表示,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加工的调味面制品,不应使用“三剂”:即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防腐剂、人工合成着色剂。从检测情况来看,“五毛零食”生产企业违规使用糖精钠、甜蜜素现象仍然突出。
“如果一个食品中含有多种添加剂,更容易累积在人体里面,甜蜜素作为甜味剂,为的就是增加或调节食品的口味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解释,即便食品中甜蜜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但长期食用,体内的甜蜜素也有可能超标,对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编辑:admin